4月16日,德国总理朔尔茨结束了他三天的中国之行。这是其不到两年内的第二次来华,此次访华展现了德国怎样的对华态度?怎么样看待此次访问成果?又是什么让德国的企业来华发展的热度持续不减?
两次访问德国在华企业,两次与中国大学生交流,朔尔茨甚至还专门给自己安排了两次与两座不同城市亲密接触的“城市漫步”。他还把记录其中国之行的视频放到自己的TikTok账号上,一系列的行动,展现着朔尔茨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的愿望。
在访华行程最后一天,朔尔茨用两个“良好”形容了他此次中国之行的感受,他说,“德中关系发展良好”,“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非常深刻”。在此行中,他明确说反对“脱钩”并用“最重要”“紧密”“双方都从中获益”等一些关键词,形容两国经贸往来。他还指出,德中合作对全球未来至关重要。
朔尔茨表示,我们也愿意对此展开讨论并展望未来,希望对话、互访和交流能够再次增加,也希望慢慢的变多的德国人能够前往中国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是个好消息。
而我们也注意到,一段时间以来,欧洲频频搬出对华“去风险”论调,并对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实施一系列调查。在德国去年出台的全面阐述其对华政策及立场的“中国战略”文件中,更一度鼓吹对华进行所谓“系统性竞争”和降低经济依赖的必要性。
而朔尔茨在德国出台“中国战略”文件后九个月左右,就开启对华访问,专家分析指出,这背后是其希望向中国传递出一个信号,即德国所谓的“去风险”不等于“脱钩”,德方希望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,在全球治理领域能与中国一起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对《蓝厅观察》记者表示,朔尔茨总理他释放开来的信号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、作为一个发达经济体,它是不愿意和中国去搞所谓的“脱钩断链”,也不愿意去把中国作为一个“去风险”的目标。因为中德之间有实实在在的、范围十分普遍的巨大的共同利益。这次习主席在会见朔尔茨总理的时候尤其强调,双方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彼此的关系。我认为这个实际上也是中方对未来中德关系发展的一个期待,就是中德关系不仅要有经贸合作的深度,也不仅要有人文交流的广度,同时也要有建立战略互信的高度。
16日,习主席会见朔尔茨时,谈到中德关系多次强调“稳”。比如10年来,中德关系始终稳健发展;两国关系必将继续行稳致远;两国要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。当前,中德已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,10年来,“务实”成为两国合作的真实写照,吸引着德国企业不断把信任票投给中国,更助力着中德两国不断取得新的互利共赢的成果。
当前,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,德国也一直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。2023年在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一下子就下降的情况下,德国对华投资却逆势上扬,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。而近年来,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更让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方向的德国,把中国当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。今年2月以来,即便面临欧盟对华电动汽车进行所谓的“反补贴”调查,德国三大汽车厂商宝马、奔驰、大众依旧纷纷选择布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,此次,朔尔茨访问的两家在华德企,也都是从事新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产业。16日,朔尔茨访华即将结束之际,中德两国又签署了涵盖自动网联驾驶、循环经济、疯牛病防控、鲜食苹果输华检疫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。
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执行董事马廷坤接受《蓝厅观察》记者专访时表示,中国的市场非常巨大不容错过。中国是德国企业正在并将继续投资的巨大目的地。我认为,德国以及德国企业不会与中国“脱钩”。中国企业正在所有的领域发展得很好,而且慢慢的变有创新力。现在在中国,我们一定要保持竞争力并推动创新。
德国联邦议院前议员亚历山大·库里茨对《蓝厅观察》记者表示,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。我相信,中国对德国来说,不仅是必不可少的,同时我们也必须在许多事情上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。我认为重要的是,在相互尊重和伙伴关系基础上建立这种联系。
当前,对于遭遇经济下滑和各种不确定性的德国以及欧洲来说,真正的“去风险”恰恰不应是“脱钩”、降低依赖,而正是相反。只有拆墙、筑路,以建设性的态度追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,并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,才能为欧洲各国以及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。